外观
面对困难的四种策略
暂时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叫困难。有明确的解决思路,可以直接行动的是普通问题,不叫困难。
面对困难的策略可以分为四种:
- 分解(自己解决)
- 求助(他人解决)
- 搁置(暂时不解决)
- 放弃(完全不解决)
分解
应对困难的第一种策略是分解问题。
它基于一个前提:任何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,都可以拆解成若干个可以解决的小问题。问题解决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有关,复杂程度越高,越是难以解决。
以这种思路去看待问题,那么任何困难都是可分解的,可降低难度的。以写这篇文章为例:
- 写写遇到困难怎么办?
- 多少种策略?10种?4种会不会比较合适?
- 策略分别是什么?
- 为什么这个策略有用?
- 有没有推荐的工具?
- 开头和结尾写点什么?
当你尝试分解问题时,你已经在解决问题了。
思维导图很适合分解问题。最好是电脑或手机上的思维导图软件,因为可以拖动节点。
以下是一个思维导图示例:
求助
应对困难的第二种策略是求助他人。
求助是将问题抛给其他人,寻求合作或帮助。对你而言的难题,另一个人眼里,可能仅需举手之劳。求助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:
- 问题被直接解决
- 问题得到部分解决
- 问题被分解或澄清
- 错误的解决思路得到纠正
- 未获得任何帮助
除了最后一种情况,实际上求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进度。
在互联网时代,你不需要总是问别人。利用搜索引擎、AI,同样是一种求助。只要能够清晰表述问题,大部分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。例如写一篇报告,可以去网上找模板,也可以让AI处理你的数据。
搁置
应对困难的第三种策略是暂时搁置。
无论是自我解决还是求助他人,问题的解决始终需要时间。那么,问题是否必须立即解决呢?
我们的各方面能力是不断进步的。让一个中学生学习某个学科,就是要比三岁小孩容易。既然问题本身就分轻重缓急,为什么不先做最重要、最简单的事情呢?
- 能力范围内+主要问题(高优先级)
- 能力范围外+主要问题(中优先级)
- 能力范围内+次要问题(中优先级)
- 能力范围外+次要问题(低优先级)
低优先级的问题,通常可以暂时搁置。或许一段时间之后,我们会惊讶地发现,那些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,变得豁然开朗。我们是不断进步的!待问题变为主要问题了,再回头解决吧。
无限的搁置不如直接放弃。许多人迟迟不行动,实则是拖延或摆烂,把搁置作为不努力的借口。
放弃
应对困难的第四种策略是选择性放弃。
每个人适合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,一定存在不适合自己解决的问题。就好像你不能指望一个画家立马学会量子力学。
这种决策很常见。许多学生都会选择放弃最难的一科,比如英语;或放弃一科中的某一块知识,如数学的解析几何、物理的压轴题。这可以给我们换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解决更有可能解决的问题。做的更少,实际上做得更多。
So, why try to do everything? 我们没必要活得这么累,放弃是我们永远可以选择的选项。